学科基地

 

1.  学科建设和评估

 

(1)教育部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

在2016年(第四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物理学和天文学两个一级学科参评。物理学科在参评的127所高校中,学科整体水平位列A档,与第三轮学科评估相比,学科整体水平“位次”从并列6提升到并列3;天文学首次参评,在参评的8所高校中,学科整体水平位列C+档,位次第4。我院近几年快速发展,学科建设取得了显著效果。

(2)一流学科建设

“双一流”建设是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一项新的重大战略举措。精心谋划、扎实推进“一流学科”建设,是学校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工作。聚焦提高质量、深化综合改革、坚持内涵发展、开启“一流学科”建设新征程。“一流学科”建设以学科群为基础,物理与天文学院和数学科学学院重点建设数理科学学科群,该学科群由数学、物理学、统计学、天文学四个一级学科组成,以数学和物理学为核心,统计学和天文学为支撑,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培养具有坚实数理基础的拔尖创新人才,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前沿研究。经过系统全面建设,数理科学有望发展成为国际一流、国内顶尖的学科群。学科群主要建设五个学科方向:

1)现代基础数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专注研究代数与表示论、组合与数论、拓扑与分析、动力系统和数学物理,微分几何与偏微分方程等领域内的前沿问题和公开问题;

2)科学工程计算与大数据时代的统计学:主要研究计算数学、运筹与优化、高维统计分析、生物统计、统计过程监测与质量管理、数量金融与随机分析等方向上的核心问题;

3)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探测、观测和理论研究:针对暗物质和暗能量前沿问题,开展粒子与核物理、理论物理、宇宙学、星系物理等领域的前沿研究;

4)原子与分子层次的新物理探索:主要研究凝聚态物理、光学与原子分子物理、激光等离子体物理、软物质与复杂系统物理等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

5)重大科学和应用问题的数理交叉研究:重点研究材料科学中的多尺度建模与分析、生物等软物质科学中的数学建模与模拟、图像与视频等大数据处理中的数理理论与方法、天文观测的大数据分析、量子信息发展中的数理理论与方法,以及人工智能与神经网络等领域的核心问题。

 

2、平台基地

 

IFSA协同创新中心

IFSA协同创新中心由是上海交通大学激光等离子体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牵头,协同中物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上海光机所、北京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以及其他相关院所的优势团队组成。中心主旨是通过科学研究与工程实施之间的有效协同,解决高能量密度前沿研究和激光聚变工程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中心共有成员151人,其中院士11位、杰青24位、“四青”人才24位。客座专家包括本领域国际顶级科学家G. Mourou、T. Tajima、C. K. Li。近四年来,中心共发表Nature及其子刊、Physical Reports、Physical Review Letters 等高端论文80余篇,2015年中心主任张杰院士获得国际激光聚变领域最高奖项-爱德华·泰勒奖,2016年盛政明教授获得全球华人物理与天文学会亚洲成就奖,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三项。中心和本领域国际著名研究机构如美国劳伦兹·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英国卢瑟福实验室(RAL)、日本大阪大学激光工程研究所(ILE)、普林斯顿大学、欧盟ELI 等在合作研究和联合培养学生方面建立了全面深入的合作网络。通过四年的建设,中心已经成为国际最具影响力的五大激光聚变研究中心之一。

激光等离子体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激光等离子体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我国激光等离子体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实验室定位于激光等离子体相关学科的前沿科学和应用基础研究,逐步形成了从强激光系统研制到激光等离子体理论、设计和物理实验的完整研究体系,促进我国该研究领域的长期持续发展。在基础研究层面,实验室致力于创造和开放可模拟大到高能天体、小到核内部的高能量密度实验室环境,探索极端物质状态下的科学未知;在应用研究层面,实验室将重点解决强激光与等离子体加速的核心技术瓶颈,为国家重大需求研发输送总体设计和关键技术。

 

粒子物理与星系宇宙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筹)

粒子物理与星系宇宙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16年10月通过教育部建设计划可行性论证, 开始正式建设。实验室将重点进行暗物质直接探测、高能对撞机实验和理论研究、中微子与核天体物理研究、宇宙大尺度结构形成和演化研究、星系与星系团物理研究等五个方向的研究,争取发展成为中国在粒子天体物理与宇宙学方面最重要的研究基地和国际知名的实验室。

 

上海市粒子物理和宇宙学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粒子物理和宇宙学重点实验室于2012年立项,2014年开始正式运行。它建立在粒子与核物理研究所和天文系的基础上,为上海市在这个学科前沿领域的实验室填补了一个重要的空白。实验室以原子核物理、基本粒子物理、天体物理、引力和宇宙学等众多现代物理学前沿为主要研究领域,目前主要从事中微子性质,暗物质寻找,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宇宙大尺度结构等方面的实验和理论研究。

 

人工结构及量子调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人工结构与量子调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于2009年2月获批启动,2012年6月实验室顺利通过验收,正式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实验室通过验收以来,在上海交通大学历年年度校内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评估中,均获得“优秀”评价(截至2018年)。2015年度数理、地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五年工作评估中被教育部评为优秀类实验室。实验室围绕人工电子/光子结构,以人工结构设计、构造与组装、特异性能表征及应用、量子过程调控、原型器件与理论分析这一系统研究工作为主线,不仅在拓扑绝缘体量子现象、半导体量子器件、高温超导材料物理和小量子系统凝聚态基础理论等方面取得一批国际学术界领先的基础研究成果,而且成功开拓相关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和高效硅基太阳电池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已经成为国内外有显著特色的人工结构及量子调控领域创新研究基地。

 

区域光纤通信网和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1996年经过原国家教委批准正式向国内外开放运行。实验室分北京实验区和上海实验区,分别依托于北京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实验室立足于光通信应用基础研究,围绕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目标,针对学科发展前沿,开展先进光网络及应用、光传输与互连、光电子器件基础等研究,并积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物理系光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部分实验室为重点实验室上海实验区的组成部分,物理系张杰教授担任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陈险峰教授担任实验室副主任。

 

国家工科物理教学基地

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物理教学基地是教育部1996年批准建设的全国六个工科基础课程物理教学基地之一,2004年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专家验收评估,被评为优秀基地。

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物理教学基地由大学物理教研室、物理实验中心和CAI研究室组成。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物理教学基地自从创建以来,继承和保持老交大“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求创新”的传统,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教材建设、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改革、一流实验设备与实验环境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发挥示范辐射作用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实质性成果,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对本校和兄弟院校的教学改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推动力,并已具有整体规模及辐射示范的功能。大学物理课程于2004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物理实验课程于2005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物理实验中心于2005年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地教学团队于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