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格斯粒子发现以后,粒子物理的未来发展面临重大转折,我国的粒子物理也面临着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之后的发展道路选择。2012年,我国科学家提出建设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的设想,以大量产生希格斯粒子,精确检验标准模型,并寻找新物理。这个方案同时还具有发展成为质子对撞机(SPPC)的潜力,具有极长的科学寿命和巨大的技术、经济与社会价值。这个设想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并在最近走进了大众的视野。这个报告将详细介绍国内外科学家对CEPC方案的研究成果,包括科学目标、技术方案、实施路径及其科学、技术和社会意义,正面回答各种疑虑。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粒子物理学家,领导完成了北京谱仪III及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的设计、研制、运行和物理研究。使我国在轻强子谱和粲物理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开创了我国中微子实验研究。被评为“十佳全国科技工作者”、CCTV十大科技创新人物,获周光召基金基础科学奖、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潘诺夫斯基实验粒子物理学奖、“日经亚洲奖”科学技术奖、基础物理学突破奖。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核学会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分会理事长,亚洲未来加速器委员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