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历:
主要经历
2021.07-今 | 上海交通大学天文系,特聘教授,副系主任(2019.02起) |
2019.02-2021.07 | 上海交通大学天文系,长聘教授 |
2009.09-2019.02 |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先后任研究员 、特聘研究员(2015起) |
2005.09-2009.09 |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Harlan J Smith独立博士后 |
1999.09-2005.09 | 美国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天体物理博士 |
1998.09-1999.07 | 美国西北大学,天体物理硕士 |
1993.09-1998.07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空间物理学士 |
主要荣誉与奖励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20-2025)、优秀青年基金(2013-2016)获得者
英国皇家学会牛顿高级学者(Newton Advanced 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2016-2019)
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2017)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11-2014,终期评估获优秀)
美国罗格斯大学Plano博士论文奖(Richard J. Plano Dissertation Prize,2006)
主要研究兴趣
星系动力学,星系结构,包括旋涡星系、椭圆星系、超大质量黑洞、暗物质的结构演化及相互作用
主要学术成果及影响力
1)建立了银河系核球的新动力学模型,指出银河系核球是一个经典理论不适用的伪核球,同时自然解释了核球中的X型结构。该模型是此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理论模型之一。(2)发现恒星的“校准角动量(Calibrated Angular Momentum)”可作为转动棒势场中除哈密顿量之外的另一守恒量。(3)利用银河系气体动力模型约束了“模糊暗物质”模型并提供了此类暗物质粒子质量的独立约束(2-7×10-22eV),这一工作被美国天文学会 NOVA 网站首页选为研究亮点作专题报道。(4)提出了棒旋星系中核环形成的新机制,并可解释多项气体观测特征。(5)提出了星系棒驱动气体内流快速形成超大质量黑洞的自限制机制。该机制既可以在无经典核球的盘星系中形成超大质量黑洞,又可以为星系并合中形成更大的超大质量黑洞提供早期原料种子黑洞。有多项成果被国际著名教科书《星系动力学》及《星系的形成和演化》、7篇天文年度综述(ARAA)等引用,被权威国际天文参考书引述并配发两幅原图,还被国际天文联合会近邻宇宙委员会三年期报告(2016-2019)引用。多次作为主席组织包括国际天文联合会(IAU)会议在内的国际会议并做受邀报告,并应邀担任美国NSF基金、加拿大NSERC基金,哈勃望远镜观测时间与科研基金的评审专家。
主要研究项目
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星系动力学”,2021/01-2025/12。
2.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项目,“星系结构及动力学“,2018/05-2023/04
3.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中德),”银河系与近邻棒旋星系的暗物质分布及化学动力学模型”,2018/01-2020/12
4.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棒旋星系中核环及其它气体结构特征的研究”,2018/01-2021/12
教书育人情况
人才培养:2017年获中科院优秀导师奖,多名培养的博士及博士后获国家优秀青年基金、中科院院长特别奖、院长优秀奖,及入选国家博新计划。指导的约10名本科生和硕士生毕业后在欧美名校继续深造攻读博士
教学:主讲研究生专业基础课“星系动力学”(64学时),主讲研究生专业前沿课“星系结构与动力学”(32学时),参与讲授本科生专业课”星系物理” (48学时)。